一、政策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上一輪政策《關于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2021—2023)實施意見》已期滿,急需制定出臺新政策,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我區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打造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余杭樣板”。
二、政策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辦〔2018〕1號)、《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鄉村振興支持政策二十三條的通知》(杭政辦〔2023〕5號)精神,結合余杭“三農”發展實際,制定政策。
三、適用對象
區域內各鎮街、村社、農業經營主體、林業主體等。
四、主要特點
一是涵蓋范圍廣。包括鄉村振興戰略五大方面。
二是財政投入大。未來三年投入“三農”專項財政資金超20億元。
三是產業導向明。全力聚焦產業發展,形成大抓產業的政策導向。
五、主要內容
新政策共35條,通過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等城鄉融合“四大工程”,打造具有余杭辨識度的未來鄉村、未來鄉產、未來農民“三大未來”樣板。
在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工程中,突出“多源并重”,支持村級創新經營,推進強村公司、共富聯合體、抱團發展,壯大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園區等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在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工程中,堅持農民主體的基本立場,推進“以城帶鄉、城鄉互融”,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引導優質資源向中心城鎮拓展延伸,實現公共服務優質共享,讓群眾的獲得感更強。
在推動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工程中,重點扶持發展以高效生態、數智融合、三產融合為特色的現代都市農業,培育打造鄉村未來產業集群和鄉村特色產業村,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運營品牌,形成“一村一品”。
在推動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工程中,合理配置“人、錢、地”等資源要素,加快培育現代“新農人”,加大財政“三農”投入力度,完善設施農業用地管理實施辦法,推進農村土地集中流轉,進一步推進余杭鄉村全面振興。
六、新舊政策差異
一是條款延續。夯實“米袋子”“菜籃子”基礎、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抱團發展、減輕村集體負擔、推進未來鄉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等大部分條款,因實施效果較好得到延續。
二是條款修改。如,針對村集體的補助,增加“在上年度經營性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的限制條件;增加對清廉村居的獎補;“數字”修改為“數智”,“農機服務中心”修改為“農事服務中心”,表述更為精準。
三是條款刪除。如,因經過三年行動,村級留用地“安置清零”和全區農村住房困難農戶提升已基本完成任務,故刪除上述內容;因實施三年尚未有主體報送,效益不佳,故刪除農業園區存量用地和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的內容。
七、創新舉措
一是全力打造“經濟千萬”工程。村經營性收入相對薄弱村標準提高至年250萬元,力爭用5-8年時間讓所有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000萬元。
二是探索提升區域承載能力。提升西部鄉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經濟產業、人文環境、綜合治理及數智賦能“六個現代化”建設,引導優質資源向中心城鎮拓展延伸,增強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
三是實施數智農業一號工程。充分利用余杭數字經濟高地優勢,打造一批在全國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數智農谷”“數智漁倉”“數智牧場”等農業品牌。對新建數智農業項目,最高補助2000萬元。
四是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培育打造鄉村未來產業集群5個,每個安排不超過3000萬元財政補助;分類打造一批鄉村特色村,每年評比不超過10個,最高獎勵100萬元。
五是全域建設和美鄉村。全面完成10條未來鄉村示范帶創建,每條帶給予不少于6000萬元項目補助;實施和美鄉村擴面提升行動,到2026年實現全覆蓋。
六是加強現代“新農人”培育。專項制定“三農”人才政策,實施“引、育、留、用”結合的人才戰略,積極培育鄉村工匠、農創客、職業經理人等人才,每年用于鄉村人才經費不少于2500萬元。
八、關鍵詞解釋
一是“經濟千萬”: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000萬元。
二是“1066”行動:建成未來鄉村示范帶10條、未來鄉村示范村60個、數字鄉村樣板鎮村60個。
九、注意事項
具體政策措施已明確執行期限的,從其規定;國家、省、市有其他相關支持政策措施的,遵照執行。
十、解讀機構
解讀機構:杭州市余杭區農業農村局
解讀人:胡邊、許陽
聯系方式:0571-89517419